安庆的黄梅戏为何会圈粉无数?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在安徽省安庆地区与湖北省黄梅县。在安徽、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黄梅戏曲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在流传地习惯称“小调子”“采子”“梅子腔”等等。梅戏黄曲不仅腔调好听,耐人寻味,而且文化底蕴浓厚。其中的故事大多都以教化世人为线索展开的。例如:典型人物陈世美,潘金莲,武松,诸葛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深刻的揭露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和封建制度下官逼民反的压迫以及三国时期烽火连天的岁月下的英雄气场、儿女情长。同时也赞美了古时美好的爱情,充分表现了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源于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地区。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安徽安庆市宿松县有十几项第一。如:1、第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从明代中叶,宿松人就开始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采茶戏;2、第一个将黄梅戏剧目写入戏台楹联。清代道光年间,当地人把《送香茶》、《西楼会》等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3、第一个进行“官方公演”。宿松于1853年将黄梅戏由草野请进官方的县城公演,比《黄梅县志》记载的“黄梅戏1934年进黄梅县公演”早81年;4、第一个正式把流行于民间的黄梅采茶歌定名为黄梅戏,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记载了“黄梅戏”这个名称

安庆市早在1992年和1995年曾成功举办过两届黄梅戏艺术节,推出了一批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有效地扩大了安庆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于是艺术节成为了安庆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如今,安庆市政府决定将黄梅戏艺术节继续地更好地办下去,成为该市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安庆地灵人杰,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统治文坛200余年;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京剧鼻祖程长庚、章回小说家张恨水、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两弹元勋邓稼先安庆不仅有修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且境内遍布名山秀水、名胜古迹。

安庆地灵人杰,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统治文坛200余年;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京剧鼻祖程长庚、章回小说家张恨水、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两弹元勋邓稼先安庆不仅有修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且境内遍布名山秀水、名胜古迹。


安徽安庆出了严凤英(桐城罗岭人)她从小学艺,把湖北黄梅县流入到安庆的采茶戏,加工成黄梅戏,让黄梅戏名扬中外。严凤英参加拍摄的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当吋在华东地区获奖,严凤英进京,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安徽黄梅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黄梅戏虽是地方小剧种,但其唱腔优美,扮相俊俏。二代黄梅戏人传承并发扬光大。首先严凤英,无论唱京剧,越剧,严本人美艳,京剧旦角是男生。越剧旦角袁雪芬,王文娟,外型不能超过严凤英。二代马兰更是无以能比,马兰的身材,长相胜过同龄的电影明星,唱腔超过严凤英。所以戏曲中粉丝最多。


关于黄梅戏的来源,已有几位作者回答得很精彩,我就不再帮门弄虎。我想,好的文化艺术要受到广泛青睐,需恰逢与之相适应的时代背景和当地的优良文化习俗,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良更新。由此看来,安庆的黄梅戏团做到了这些,而安庆的文化艺术氛围也非常浓厚。回答完毕,谢谢邀请!


原始地址:/shenghuo/31655.html